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一间普通的农村学校不普通的宿舍

   日期:2024-08-10     来源:www.huizhuchu.com    浏览:547    
文章简介:一间普通的农村学校宿舍。    到现在为止,在林晓妮儿子的寄宿日常,没生活老师,没借阅室,没课余活动,一间小小的体育馆,也是铁将军把门。

 

     一间普通的农村学校宿舍。

    到现在为止,在林晓妮儿子的寄宿日常,没生活老师,没借阅室,没课余活动,一间小小的体育馆,也是铁将军把门。

    天天早上,他比同学起得早一点,早早洗漱完毕,待在寝室窗前,看窗外的世界。

    这类10岁出头的孩子,晚上都被锁在宿舍楼内,早上,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宿舍楼第一开门,这个初中二年级男孩站在窗边,看同学们乌泱乌泱从楼里涌出来,想到自己还不必下楼,心里就美得非常。

    这就是他日常最大的娱乐了。

    最开始的时候,杜爽只不过想尽己所能,帮一帮自己见到的那些孤单的孩子。

    她到今天都记得在甘肃一所寄宿制小学里,晚上熄灯后,学生宿舍里传出隐隐约约的哭声。当地的老师来向她讲解:“学生刚开学,都想家呢。”她这才注意到,这类住校的孩子非常小,一小学二年级,不过六七岁的样子。有人哭着说想家,哭得停不下来,却也只能在哭泣中沉沉睡去。

    在那样的环境中,她忽然意识到:“或许不少住校生的生活,并非那样尽如人意。”

    如此的历程,却可能是农村一代孩子一同的童年回忆。

    自2001年以来,伴随“撤点并校”政策的层层推进,大量农村孩子离开爸爸妈妈,住进了学校的宿舍里。

    就如此,杜爽在一个被大部分成年人忽略的角落里越走越深。在现有条件下,让这类年幼离家的孩子过得更快乐点,从此就成了她的努力方向。

“老师对一个什么事都不干的寄宿生说,要不你再抄两遍考卷吧。”

    1月14日,杜爽所在的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了《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却是国内自正式开始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后,迄今可见的一份全方位描述和揭示这类孩子存活情况的报告。

    在报告前言部分,她们列举出了如下数字:

    37万——实行“撤点并校”政策10余年后,国内的中小学从62万所降低到37万所,其中80%都是农村学校;

    45%——将近一半的小学有低年级的住校生;

    6~10cm——寄宿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矮了6~10厘米;

    63.8%——六成以上的孩子感觉自己非常孤单;

    ……

    比起住在家的孩子,住校生在多个调查中显示出在社交、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更多问题;另外,他们的平均成绩也比走读生更差。

    “最开始大家是想向大众讲解‘为何要做一个为农村住校生讲睡前故事的项目’,但一次次发现,其实多数人完全没意识到学生住校也是个问题。”在一栋老式居民楼里,正在办公的杜爽向中国年轻人报记者讲解她们为何会动手去整理这么一份报告。

    交出最后的报告之前,杜爽与她的团队走访了河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的上百所寄宿制学校。

    她可以随口总结出这类学校的一同特征:孩子们都睡在特别简陋的床上——要么是铁架子高低床,1~1.2米宽的床上一般睡两个孩子,或者干脆就是大通铺;房间里没什么随孩子性格的摆设,好些宿舍甚至连窗帘和储物柜都没;饭店的饭菜谈不上有营养,比起蛋奶,孩子们更爱吃辣条、便捷面这类富含添加剂的零食;很多宿舍的卫生间用不了,也没热水。

    以至于有老师形象地总结:“闻味道就了解什么是寄宿生。”

    在调查的过程中,歌路营的员工听过很多孩子想家的故事,有的被她们写到了报告中:“一个学前班的小姑娘凌晨一点醒过来,哭着要回家,老师陪着她去操场走了半个小时才肯回来睡觉”——六七岁的孩子最易想家,一个孩子哭闹,没准就感染得寝室里的几十个孩子一块哭起来。

    还有大同小异的时间安排: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左右熄灯,中间的所有空闲,除去吃饭,就是乖乖坐在教室里。

    “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作业早就写完了,还要待在教室里,如何解决呢?”杜爽就见到了如此的场景:“老师对一个什么事都不干的寄宿生说,要不你再抄两遍考卷吧。”

    还有一回,杜爽参观一所学校,看见孩子们在阅览室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她上前一问:一个孩子在小学寄宿了5年,这是她第三次见到阅览室开放。

她不由得感到疑惑:如此的生活能让孩子们不想家吗?

    然而,在农村区域,如此的生活,不只孩子们不可以拒绝,甚至父母也无从选择。

    2001年,俗称“撤点并校”的大规模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国内展开。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农村寄宿生很多增加。

    杜爽见过的上学最远的孩子,是青海的一个小孩子,他从家到学校要花8个小时。撤并学校最多的,也正是在内蒙古、青海这类地方。

    另一些孩子遇见的状况则不同:实质操作过程中,有地方“一刀切”地规定,不管离学校多远,所有学生需要住校。一定量上,这种规定对城镇化进程有推进:把孩子放在学校后,父母可以更放心地离家打工;甚至住宿费本身就驱使父母外出打工赚钱。

    多年后回顾起来,不少报道和评论将这场运动称为“大跃进”式撤校。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时承认,在一些学校的撤并中,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与撤并后办学条件没跟上的问题。

    只是,以往对“撤点并校”政策的批评,都集中在食品卫生、校车安全、宿舍安全等方面,极少有人从孩子感受的角度去考虑:如此突如其来的寄宿生活,孩子们是否习惯?

    多年从事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之后,杜爽的印象是,不少乡村学校的教师、父母,也多少有的茫然。不少学校顾此失彼的情况,并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此前“非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再完全适用”。

    譬如,一名校长一边对杜爽说孩子们非常适应寄宿生活,一边对她提出的“高年级女孩宿舍为何没窗帘”这种问题不以为然:这里是农村,这类还都是孩子嘛,没人会看的。

    事实上,女生们早已到了对此在乎的年龄,杜爽随即发现,她们只能偷偷藏在门背后的小空间里换衣服。

    不亲临其境,不少细节是成年人想不到的。由于陪她们调查,一位县教育局的官员破天荒首次在一所农村学校待到晚上10点,最后感慨说,太多状况她也是首次见。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